【委员风采】用混凝土般的坚韧 为科技强国筑梦——记市政协委员、青年科学家冉千平

发布时间:2024-10-13 |   作者: 新闻动态

  

【委员风采】用混凝土般的坚韧 为科技强国筑梦——记市政协委员、青年科学家冉千平

  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培养对象;获颁中国科协求是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南京市科技功臣、南京市最美创业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冉千平,第十四届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民建会员,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一次次站上领奖台的他,年轻得令人羡慕:2007 年,冉千平获得“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时 34 岁,在 30 名获得者中年龄最小;2013 年,他获得“南京十大科技新星”时 40 岁,亦是最小。

  1973年,冉千平出生于重庆市巫山县一个叫官田的小山村。“那时候农村基本没专职的教师,也不重视教育,很多小学教师连小学都没毕业。小学入学时班上有42名同学,毕业时仅剩10人,全镇只有100人可以考上初中,而我成了班上唯一的幸运儿。”“上中学非常不易,每周往返学校和家中一次,每次都要爬50多里的山路。去学校的路上,还得背着下一周要吃的粮食。冬天的时候,爬得脚都冻烂了。”冉千平回忆,每次回学校,路上最期盼的就能看见前面大山上方飘浮的云朵,“要是能看到云,就说明离学校只剩一半的路程了”。“那时为了读好书,真是什么苦都能吃。”

  由于高考发挥失常,他被调剂进了华北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虽然是“二本”,但仍是全乡第一个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冉千平发现了自己不喜欢化工专业,更喜欢材料科学。他认为材料科学能改变世界,就考取了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专业的研究生,从此迷上了材料科学。

  2000年,冉千平研究生毕业后,被时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所长、副院长,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缪昌文教授招入了团队,正式踏上先进建筑化学功能材料的研究之路。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未来科学家”,从此和混凝土打上了交道。

  “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范围广”。就像他的研究对象,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科学家,散发着“混凝土”般的精神气质:低调、压不垮!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他是身先士卒的科研带头人,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年底,冉千平博士才招第一个实验员。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很多产品的中试他都全程参与。有次产品中试,为了可以大规模地生产混凝土外加剂的核心原料,他甚至在工厂连续熬了七天七夜,困得不行了就在反应釜边上打个盹。生产结束后回到家,早上醒来从嘴里冒血,把家里人吓坏了。

  “说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那是事实。不能睡得太实,工业放大(在工厂较大规模生产)不同于实验室操作,实验室只生产几十克,而工厂要生产几十吨,环境改变和数量增加,都存在着变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他说。

  冉千平认为,吃苦是作为科研人员最基本的素养,任何创新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深耕一线,才能积累所谓的经验。

  正是这种混凝土般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他一路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筑就了那条铺满鲜花、响彻掌声的荣誉之路。

  在建筑工地上,人们常常能够正常的看到建筑工人将水泥加水后和沙子、石子掺拌使用,同时,在搅拌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传统混凝土外加剂,以增强水泥的流动性和提高强度。这些外加剂大多采用有毒的甲醛物质制成,有时还会采用强腐蚀性的发烟硫酸或浓硫酸进行磺化反应,严重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因为价格低而被广泛使用。

  在上世纪90 年代末,国内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一吨成本在三四千元的混凝土外加剂,卖到国内可达三四万元。这种国外进口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由于价格高昂,只有在国家重点工程领域才能被局部使用。

  冉千平决心打破这个格局。他是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出身,用化学思维开发新材料,用新材料提升混凝土性能,实现建筑业“环保、节能、高效、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他研究的重点方向。

  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高性能化学外加剂关键共性技术探讨研究。从 2001 年开始,冉千平将它作为科研项目申报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拨付了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这让他很受鼓舞,“说明国家也开始重视它的国产化了。”

  冉千平说,那时他充满了工作热情。由于住宿和上班在同一栋楼,晚上想到了什么好点子,马上就下楼做实验,有时是凌晨三四点。不幸的是,科研刚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被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给耽误了。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冉千平心里总牵挂着他自己的工作,腿还没有完全好,跛着腿就出院了,跑到实验室继续作自己的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在冉千平及其科研团队终于成功开发了新一代的接枝聚合物类产品,解决了中低流动性混凝土流动度损失大的难题,实现了持续稳定控制。新一代国产混凝土外加剂应运而生。

  通过国际招标,冉千平团队研制的新一代混凝土外加剂击退了国内外十几家竞争对手,被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采用。这是国内核电工程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混凝土外加剂,也是第一个没再次出现一条结构性裂缝的我国核电工程,一举打破了国外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垄断地位。

  田湾核电工程之后,冉千平带领他的团队,将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逐步提升和完善。他们研发的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能够大大减少约60%的水泥,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业废渣的高效利用。

  高性能外加剂能轻松实现现代混凝土的自动化施工,并且对凝结的速度进行调控,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寿命,很好地满足了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核电、水电和国防建设的特殊需求;并且,这类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是由水性高分子构成,部分组分在化妆品和洗洁精里被普遍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无害。

  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也使得建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以盖一栋七层楼房为例,在同等实施工程技术条件下,采用现代混凝土盖起来的楼房比运用传统方法盖起来的楼房消耗的成本可降低约30%。成本降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凝结速度可控,过去需要十几天才能着手盖第二层楼,现在仅要两三天即可,快速缩短了建筑工期;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业废渣取代了水泥;此外,外加剂价格仅是原来进口价格的20%。

  现在,全国的很多重大工程上都用上了冉千平博士团队研发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包括三峡大坝、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岭澳核电站、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京沪客运专线等一百多项国家重点重大工程。在江苏省内,南京市的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更是这一技术的最早受益者。

  “这些年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在大工程招标时,我们用自己的技术把那些曾经看不起我们、漫天要价的外国公司比下去。只要掌握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不怕竞争。”冉千平说。

  冉千平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高端市场的垄断,还逐步推广到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有力推动了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的技术进步。国外混凝土外加剂一下子被拉下“神坛”,价格已经降到了现在的三四千元一吨。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推广和应用,为冉千平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在获得成功之后,冉千平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更加专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巩固和增强我国科学事业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满怀着科技强国的热忱,冉千平深耕科研一线,全力为“中国创造”不懈奋斗,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正在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内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0余件,美国、欧盟授权国际专利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6项。累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

  冉千平的开发团队现已发展到三四十人,汇集了来自丹麦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多学科优秀人才。他和他的团队利用自身所学,在促进现代混凝土实施工程技术进步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服役寿命,引领着混凝土行业向生态、节能方向发展。

  目前,冉千平正带领团队结合新型聚合技术、计算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开展实现混凝土超高强、高韧和高耐久性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为我国由建筑大国向建筑强国转变贡献一份力量。2018年,冉千平再度名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建议名单。

  作为一位民建界别的新任政协委员,冉千平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使命感。他深深明白一个政协委员、党派成员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时时提醒自己在立足本职多做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的发挥专业优势,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前沿和经济发展动态,敏锐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经过理性思考,为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他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完善南京市创业创新人才激励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强骨干企业在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作用的建议》等提案,努力为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正在办理落实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站在时代高度进行战略谋划,推动我们国家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

  不惑之年的冉千平正迎来属于科技人的“黄金时代”。乘着“十九大”精神的强劲东风,冉千平将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更高的标准、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投入到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